ERP應用的方向——是超越而不是OUT
謝鵬博士認為,ERP本來是一種用于制造企業的管理信息化系統,而目前無論是ERP軟件還是實踐都已經發展到“大ERP”階段,即打破企業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圍擴大到企業的上下游,管理整個供需鏈,實現全程供需鏈計劃協同。 進一步,隨著與行業典型業務解決方案的融合,ERP也已經延展到了非制造業領域。同時,也實現了商務智能(BI)技術與ERP的結合,使企業運營數據得以KPI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示在各級管理者面前。上述發展無論是在概念內涵還是外延應用上都是對ERP自90年代以來應用的超越。謝鵬博士認為,有人提出了“后ERP時代”的概念,容易讓人誤解為ERP已經過時。“大ERP時代”可以更好的表達ERP應用的發展和應用現狀,“大ERP”的概念實際上涵蓋了對整個企業內外部供需鏈的管理,不僅是后向供應鏈,也包括了企業與客戶(包括渠道)進行計劃協同的前向需求鏈。
當談到ERP應用前景時,謝鵬博士認為: 不同類型企業信息化應用的現狀和方向是有差異的, 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二元化結構”將是企業信息化深化和拓展的普遍特點。所謂“二元化結構”,是指后臺以ERP為核心,而前臺則以CX(客戶體驗)為核心的“雙核”體系結構。這種“雙核”信息化體系結構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根據其業務的需要和信息化當前的狀況不同則會有不同的實現模式,主要分為:前臺為輔后臺為主的前輕后重模式,前臺為主后臺為輔的前重后輕模式,或者是前后雙驅并重的模式。另外,在國內,很多中小企業還沒有應用ERP,既使很多企業已應用了ERP,但是如何實現內外部協同,供應鏈優化仍然是許多企業信息化面臨的挑戰。同時,不可忽視的是,諸如客戶體驗管理、電子商務、移動應用、社交媒體等應用對已有ERP的企業來說,變為得越來越迫切。
因此,謝鵬博士總結上述觀點認為,“大ERP”和“二元結構”將是今后超越ERP的應用方向和ERP深化應用的重點。
數據和架構——超越無縫集成
基礎數據作為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困擾企業多年。在當前的企業實踐當中,部分企業用PLM來管理和產品有關的數據,用ERP管理物料相關的數據,然后將兩個系統的數據進行集成對接;還有一部分企業通過ESB企業服務總線,搭建企業信息集成樞紐。人們在思考是否存在終極的辦法來解決基礎數據的統一管理問題?數據集成的歸宿到底在哪里?
近兩年來,很多廠商正是看到了企業有這樣的需求,紛紛推出了主數據管理系統。謝鵬博士認為,主數據管理系統不僅僅考慮的是信息集成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從結構上方便數據的拆分也同樣重要。原來,在不同的應用系統之間進行數據對接和交互,不僅帶來了數據不能統一管理的問題,這套邏輯的關鍵桎梏還在于只是考慮了正向集成,沒有考慮逆向拆分。而在現實中,一些企業開始有了數據或應用拆分的需求。隨著業務的發展,很多企業出現了新的事業部,由于資源的開銷和業務的特有邏輯開始考慮能不能從原來大而全的信息系統中,拆分出若干應用,給新事業部應用。獨立的主數據管理系統是更合理地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它使得數據系統之間的緊耦合變成了松耦合,方便信息系統和數據的拆分。即使企業沒有系統拆分的需求,不同信息系統之間的集成和統一的主數據管理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謝鵬博士指出,對于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業務邏輯越來越復雜、系統越做越大的大型企業集團來說,將信息系統間無縫集成轉變為松耦合架構將是應用體系架構的基礎變革。
管理和流程——超越最佳實踐
一直以來,業界對ERP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ERP能夠為企業帶來業務流程的顛覆和再造,實現管理變革;另一觀點則認為,ERP在實際應用中更應該體現“管理工具”的本質。
這一具有哲理性的話題對于正確理解和應用ERP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ERP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在Gartner給出ERP的定義中,實際上明確了它既是一種管理思想,同時也是一種工具,具有雙重特性。
謝鵬博士認為,在雙重特性之中,哪一方面體現得更多,取決于企業對ERP的認識和導入策略。如果企業在部署ERP時,沒有把它和業務流程的優化進行有意識的關聯,而僅僅作為信息手段去實施,那么ERP更多地是工具;如果企業一開始就把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ERP系統的導入,一軟一硬進行有機結合,那么就可以把ERP認知為管理方法和策略。所以ERP的完整表述應該是他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個工具。
從企業管理的最佳實踐角度來講,謝鵬博士特別強調,從90年代引入ERP應用的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企業對于管理流程是引進和消化,也就是業界所說的先固化再優化。但今天一批中國企業已成長為國際化的行業領導者,不僅在規模上成長了,在管理思想和流程上也積累了一些成熟的東西。已經涌現出華為、聯想、海爾等世界級的制造企業,以及中國銀行、平安保險等領先的金融服務企業,還有像華潤這樣成功地的走上了多元化經營之路的集團企業,因此,必須正視和考慮中國企業正在積淀形成的最佳業務實踐,并考量如何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加以固化和優化,而不再是拿來國外的所謂最佳實踐用于自己的固化和優化。“超越最佳實踐,中國企業正逢其時”,謝鵬博士強調道。
優化和深化 —— 超越企業四壁
最近兩年,國內ERP市場活躍度下降,似乎有些冷清。究其原因,謝鵬博士認為,有四方面的原因:
1)一些已經實施了ERP的企業,雖然在不斷改進和投資新建一些系統,產品應用上有擴展,但更多的企業缺少重新審視ITSP(IT戰略規劃)之后,對已有信息應用進行系統地優化和深化,特別是超越企業四壁的協同優化。需要一些系統重構的投資而不僅是原有系統的修補。
2)很多企業應用了ERP之后,尋求深化和優化,而廠商的產品和服務未能配合企業深化和優化的需求,客觀上影響了企業對ERP持續投資的熱情。
3)一些企業在前期ERP投資并上線后,就遇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投資和出口受影響,導致運營成本激增,還未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也使IT投資無法持續。
4)一些企業或受云計算趨勢和影響所惑、或對于云計算進行適時的評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后了對ERP On-premise系統的投資規模和時間表。
謝鵬博士認為,在ERP市場和企業信息化表面的平靜之下,蘊育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新氣象。以下方面將為中國ERP市場和企業信息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隨著主流廠商推出的SaaS應用的成熟,越來越多企業的CIO在考慮基于云服務的應用如何納入企業自己的信息化藍圖,基于 SaaS的云服務由理念進入到應用階段。
2)國際主流ERP廠商的云服務產品已實現組件化,這給客戶擴展和深化ERP應用帶來了在新應用機會上選擇云服務從而形成混合應用模式的可能;因此將推動無論是On-premise還是SaaS的應用投資;
3)一些逐漸成熟的云服務,例如銷售管理云服務、人力和招聘管理云服務、學習管理云服務等應用,將率先撬動云服務應用的市場增長;
4)移動應用、電子商務、社交應用的發展如火如荼,也會反過來帶動企業進行ERP的深化應用;
5)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決策,使企業亟待挖掘ERP系統的數據和其它信息,實現360度商業智能分析和企業績效管理;
6)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供應鏈的競爭。企業需要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協同,并實現對交付過程的有效管理,從而對ERP的前向應用和后向應用提出了更多聯動要求;
7)ERP應用的優化和深化對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績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這些都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ERP應用和實時技術的ERP應用帶來了商機。
系統和部署——超越On-Premise (企業自建)
對于新技術,謝鵬博士的觀點是切忌視而不見,也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云計算是今天最不能回避的話題。如果說ERP應用是一個旅程,那么云技術的演變更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技術的成熟和企業需求的成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技術成熟度來看,HCM、CRM走在云計算應用的前列;相比之下,ERP的云應用將緊跟其后。而從企業需求的成熟度來看,ERP涉及到企業的眾多業務流程與業務數據,考慮到核心與否、投資成本與時間效益、運維等因素,企業將會分解ERP不同應用放在云端的時機。因此,企業對于云計算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思考策略、轉變理念、評估機會并適時導入成熟的應用。
謝鵬博士認為,企業在全面應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可能也沒必要一定要把所有的信息系統都采用云計算模式來部署。混合模式將會是未來的主流模式,而不僅僅是一個過渡,它會成為企業IT部署方式的常態。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講,所有應用系統都部署在云上反而是不經濟的。因此,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和On Premise多種模式共存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
關于大數據,很多人存在著誤解。例如有人認為,零售行業面對大量的消費者,它確實需要大數據,而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客戶數量有限,目前還暫時不需要管理與客戶有關的大數據。實際上,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也需要對客戶進行深入洞察。企業需要綜合管理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企業現在就應當關注對大數據的挖掘、管理和分析。大數據與企業的行業、規模大小沒有關系。當前,全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管理時代,大數據存在于整個社會信息化系統之中。對于大數據,并不是只有企業自己擁有,才能利用。可以預見,會有很多面向各行各業的大數據分析服務機構涌現出來,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謝鵬博士最后指出,在當今IT技術變革和業務模式不斷創新的時代,ERP沒有OUT,但只局限于ERP就真的會OUT了。超越ERP是今后企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